孩子犯错是要惩罚的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1-06】惩罚孩子的智慧:培养良好行为的教育手段
引言
我经常听到家长们对于如何惩罚孩子感到困惑。他们不知道怎样的惩罚才是合适的,同时也担心过度惩罚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。然而,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,也是一门微妙的家教艺术。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,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犯了错误就要惩罚
孩子犯了错误,无论有心还是无意,都应该受到惩罚。例如,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,虽然他不是故意的,但是他仍然应该意识到这是他的过错,并为此道歉。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无意,并鼓励他勇于承认错误。
惩罚的“量刑”要适当
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良性转化,因此惩罚的“量刑”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。过重的惩罚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,而轻微的惩罚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。因此,我们在惩罚孩子时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,既不能轻描淡写,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惩罚。
依照规则进行惩罚
家长应与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,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。这样,孩子平时就会有所注意,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。当孩子犯错后,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,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。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,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,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。
指明“出路”不含糊
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,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。家长要态度明确,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行动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,以及如果不遵守规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。例如,如果孩子有乱丢东西、不爱整理的习惯,家长在惩罚时应该让孩子自己收拾好东西、整理好玩具,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,否则又要受罚。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“自己去想”。家长不给“出路”,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,效果就不明显。
罚了又赏要不得
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,态度一致,赏罚分明。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地奖,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;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、措施果断,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之所在。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、知错即改的品行。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,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,随即又来安慰他,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。实践证明,惩罚——奖励——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,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,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。
及时惩罚莫迟疑
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,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。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,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;如果当时的情境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,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,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,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,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,并明确要求他改正。
最忌讽刺挖苦
家长惩罚孩子应避免讽刺挖苦,更不能使用恶毒的语言指责、谩骂孩子。实践证明,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,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。因此,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,而不是刺激孩子的自尊心。
点到为止莫唠叨
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避免过度唠叨,因为孩子会对这种唠叨产生反感。过多的唠叨会让孩子分不清主次,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。而且,经常性的唠叨会导致孩子“失聪”,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“0反应”,使训教失去效果。因此,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,凡事点到为止。
就事论事莫牵连
家长在训教孩子时应该一事一议,就事论事,切勿搞牵连、翻陈账。孩子最厌恶家长在训斥时东拉西扯、横牵竖连,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,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。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,从而导致教育效果的降低。因此,家长在训教惩罚孩子时要一事一议,切勿搞牵连。
事后说理不可无
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因此,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。家长要通过说理、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受罚、知道犯错误的原因,并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。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,其效能是短时的,不能持久。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,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。因此,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,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。通过以上的智慧和方法,家长可以更加有效地惩罚孩子,帮助他们改正错误,并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。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,但我们必须谨慎使用,避免过度惩罚或使用不当的方式。只有在恰当的情况下,用正确的方法,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