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阅读之伏笔与铺垫专项指导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3-15】
一、伏笔—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,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(为后文埋伏线索)
伏笔的感觉像是提前隐藏一些与后文相关的信息,但这个信息在后文的哪里出现,就不得而知了。但总之不会马上出现。
1.使用伏笔应注意:
(1)有伏必应,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,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开枪,不伏不应是败笔,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。
(2)伏笔要伏得巧妙,切忌刻意、显露。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,要做到如风行水上,自然成文。
(3)伏笔要有照应,前后不宜紧贴。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,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,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。
2.找伏笔方法
(1)留意人物异乎寻常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态、外貌和心理等细节描写。
(2)留意文中对后文有推动或暗示作用的特定情节或背景交代。
(3)留意文中反复出现或重点描写的特定物品。
二、铺垫
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。也称铺叙衬垫,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、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,先对次要人物、事物、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、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。通俗地说,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、打基础、作陪衬,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。
1.铺垫的特点与作用
(1)铺垫的特点——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。
(2)铺垫的作用——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,能突出主要人物、事件,增加情节张力,制造悬念,使情节具有合理性。
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,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,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,哪些是次要材料,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,比如那些交代缘由、描写环境、陪衬烘托、铺陈渲染的文字。
2.找铺垫方法
(1)背景式铺垫,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。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,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。
(2)铺陈式铺垫,用铺陈事物的方法,渲染气氛,制造声势为下文的抒情、议论作铺垫。
(3)反差式铺垫,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,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,情节跌宕,意味深长,艺术效果强烈。
(4)衬托式铺垫,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,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“水涨船高”的艺术效果。
三、伏笔、铺垫的区别
1.什么是伏笔和铺垫 ?
伏笔和铺垫都是为下文服务的,都是解释某句或某段话在结构上的作用。
伏笔: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。
铺垫:对下文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。
2.铺垫与伏笔的区别:
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,用简单的言语作提示或暗示,它常常与“照应”配合使用,伏笔是“隐性”的。
铺垫是衬托,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,是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引起读者注意。铺垫是“显性”的。
伏笔与铺垫的区别
1.从目的和作用上看,
铺垫是衬托。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,比如推动情节,为下文做铺垫,突出人物等等。
伏笔是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下文。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,它常常与“照应”配合使用,即所谓前有伏笔,后有照应,使文章前后照应,结构严谨。
2.从形态上看,
铺垫浓墨重彩,语句较多,惟恐读者不见,它没有隐含性,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。因此,铺垫可以说是“显性”的。
伏笔通常比较隐蔽,言语不多,点到为止,(否则就失去了“伏”的意义)有隐含性,不注意看不出来,所以,伏笔一般是“细节”;因而,伏笔是“隐性”的。巧妙的伏笔,在没有看到“照应”之前,貌似“闲笔”。
3.从位置上看,
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,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。伏笔与下文承的“点”有一段距离,甚至是文首与文尾;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,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,接着就写主要人物。
四、规范答题格式
1.伏笔的答题格式
……一句(或一段、一物、一情),表明(或表现、暗示)……,为下文(或一段、一物、一情)……埋下伏笔,使文章前后照应,结构严谨.
2.铺垫的答题格式
通过对……的描写,表现了(或暗示了,渲染了)……,突出了……,为下文……(或情节的发展、人物出场、性格的塑造)等作铺垫。使情节具有合理性、完整性,更具艺术性,更吸引读者。
专练提升
夙愿
薛培政
坐在轮椅上的爷爷,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。
“鹁鸪岭在哪儿?”小孙子问。
“鹁鸪岭啊,在很远很远的地方。”
“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?”
“鹁鸪岭上呐,有大片的原始森林,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,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,还有好多松鼠、野兔、山鸡、狐狸这些小动物.……”爷爷颤抖着声音说。
“哇,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!”充满憧憬的小孙子乐了。
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,泪滴落在衣襟上。
爷爷说,在鹁鸪岭,是打鬼子那会儿,鹁鸪岭人的恩情,几辈子也报答不完。
那年,刚满二十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。一天上午,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,掩护乡亲们转移,他身负重伤,被抬进鹁鸪岭。
这是一个大山皱褶里的村庄。山地贫瘠,十年九旱,散居在山上的村人,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活。养伤的日子里,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,将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给他吃。那次,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,将要扶他起身时,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,那是大嫂五岁的独子。
趁大嫂转身的间隙,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,可未填进嘴里,就被大嫂发现夺下,一把将孩子推到室外。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。
伤愈归队时,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:“等仗打完了,俺一定回到鹁鸪岭,让老少爷们吃上饱饭!”
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,他谢绝进荣军院疗养,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。
他没有食言,用安家费买炸药、铁镐、铁锹和手推车,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。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,造出一片片梯田。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,天天吃饱饭的时候,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,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。
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,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:“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,却糟蹋了大片山林,我有罪啊”他连伤带痛晕倒在山坡上后,整个人瘫痪了。
此后,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,“穷”像魔咒困扰着鹁鸪岭人,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:“还不上这笔账,我死不瞑目啊!”
三十年后,省城一位林学博士,担任了鹁鸪岭村第一书记。
博士书记进村后,白天满山跑,寻宝似的走走看看,时而抓起一把土,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;时而走向山崖边,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滴看了又看。晚上就到村民家拉呱,专拉山上的事。一个月后,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,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——造林。
“咋,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,咋栽?能活吗?”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。“能!就看咱老少爷们有没有这个心劲。”他一口唾沫一个钉说。
望着一双双疑惑的眼神,他发话了:“请大伙放心,栽活了,谁栽归谁所有;栽不活,树苗费、误工费,我来出!"
也许被他那热诚劲感染,乡亲们随他上山了。
山上缺土,肩挑人抬,一袋一袋往山上搬运;没有水,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,开挖泉眼,修蓄水池,建拦水坝,铺设管道;买树苗资金不足,他带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;还修成盘山路,架线引电上山。
后来,他索性带上铺盖卷,半年竟没下过山。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,坐火车、赶汽车找上山来:“你堂堂一博士,放着省城不待,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,你傻不傻呀?
“说傻也傻,说不傻也不傻,我就想让这满山遍野长成苍翠树林,站在林间,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,看到鸟兽随意嬉戏……”
“我看你是发疯了!”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为植树,他胶鞋磨烂上百双,镢头换了几十把。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,黝黑的皮肤,淳朴的装扮,与村人没二样。长年超强劳动,曾几次累倒在山上。望着他那赢弱的身体,乡亲们心疼了:“这孩子咋恁实诚啊!”
下乡任期到后,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。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,鹑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,层林尽染,林丰草茂。
下山那天,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,仰望蓝天高呼:“爷爷,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,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,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,还有好多松鼠、野兔、山鸡、狐狸等小动物,您看到了吗?”